镇坪县

当前位置┃首页 > 秦巴片区 > 安康市 > 镇坪县 > 详情正文

话说镇坪社火

 来源:老家网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火,是人们吃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据方志记载,安康一带的社火明清时期最为鼎盛。老人们说,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兴安府(今安康)的车厢峡,李自成的十万大军损失一半,为庆贺李自成投降从顺,当时官府号令举行盛大的仪式,全城热闹非凡,“舞狮烧火龙,通宵达旦”。旬阳县神河镇保留着一个三百多年历史的火狮子头,铁骨龙架,两米来高。汉滨区五里镇李家村的火龙龙杠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社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几乎遭到彻底的毁灭。文革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玩耍也是零零星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火又开始活跃在大街小巷。镇坪的社火以彩莲船、狮子舞(又称玩船船儿、玩狮子)最为盛行。

春节傍晚,只要有人鸣炮接灯,就去为接灯主家玩耍一场,参加演出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彩莲船用竹篾绑扎成鱼形、龙形、凤形及“龙头鱼尾”、“龙头凤尾”等形状,头尾呈尖形并上翘。船体中部留有一尺五寸见方只能站一人的方(或圆)孔,上方为轿顶似的船篷。船篷四角拱翘,各挂红灯一只,下用绸布围起,可谓民间一精美工艺品。表演一般为三人以上,坐船姑娘(又称船心)身穿红色彩服;撑船人“太公”系腰带,戴草帽,穿草鞋,持桨(或篙)走在船前;船尾有“太公婆”(又称摇婆)扮作丑旦,两侧有陪船丫环二至四人。伴随着锣鼓等打击乐器的节奏,做解揽绳离码头、上滩、绕漩涡、跑滩、荡慢水等动作。船行浅水,船身落地,形被泥沙所阻,滞留不动,谓之卧滩。太公连忙前后推,船身不动,继之背扛船尾,随着乐器的由慢到快,船身晃荡逐渐加速。最后离开浅水,顺势急骤直下,如箭之离弦,谓之跑滩。其基本步伐是圆场碎步或十字花步。当船行至缓慢平滩时,太公将篙往船头一点,船儿则缓行慢进,前后摇晃,锣鼓转板,花鼓子、八岔、小调随之开唱。

接着,“狮子”在引狮郎手举红绣球、逗、引、训、导下,摇头摆尾登场。狮头用篾扎架,糊纸着色,狮皮用布料麻丝扎成与狮头联结。扮演者头、尾各一人,动作、步伐协调,形成整体。狮子主要用搓步和行进步,表演蹭痒、梳毛、舐尾、打滚、抖毛、爬卧、喘气、逗球、戏耍等狮的习性和特征。高潮部分是取红包又称“采清”。主人在大门上方悬挂一红包,内藏谢礼,下方放置一大一小两张摞起来的桌子,“狮子”先跳上大桌子,再跃上小桌子,为了考验“狮子”的耐心和细腻,有人手拽着红包线上下左右晃动,逗引“狮子”。“狮子”在锣鼓和火花中,不停摇尾巴、探身,无奈怎么也够不着红包,“狮子”焦急不安、坐卧不宁,时而挖耳挠腮一筹莫展,时而左顾右盼寻求援助。观者的心则随之起伏。当“狮子”伺机敏捷取下红包,顿时欢蹦乱跳,围观着喝彩阵阵。

此外,龙灯舞、跑竹马、玩蚌壳、才高跷、打连枪也曾在镇坪城关镇、钟宝、曾家、牛头店等地流行。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