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天宝乡 > 龙滩 > 详情正文

深山中的“女儿”——记天宝乡福利院副院长张明兰

 来源:老家网    

作者:杨明强 袁金梅  日期:2012年9月7日 


张明兰.jpg

福利院“五保”老人生病,张明兰总是守在老人们床前,照顾老人

在地处秦巴山脉东段北坡,我县南部山区北端,距县城约100公里的天宝乡就有这样一颗永远坚守自身岗位的‘螺丝钉’。她是一粒哺育生命的粮食,是一滴滋润寸土的水滴,是一缕照亮黑暗的阳光,她就是天宝乡福利院副院长张明兰。

从2003年到福利院工作至今,一路走来苦累与感动并存,痛苦与欢乐同在。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离不开,她每次回忆起往事总是默默注视着远方……

老人们健健康康活着 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2007年8月21日,这是一个雨后的清晨,当院里所有老人都洗刷完毕用餐时,张明兰却意外的发现时年62岁的汤友亮老人没有来用餐。

细心地她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前一天干农活累着了想多睡会儿?但是汤友亮是一个很听话、很懂规矩的人,不会因这点原因不按时起床吃早餐啊,况且他也知道吃完饭还有别的事安排!想到这里,张明兰便加快了脚步冲向了汤友亮老人的寝室。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她惊呆了。汤友亮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尽管如此但她还是叫道:“老汤,该起床吃饭了啊,再不起来就没你吃的啦。”没有回应,此时她刻意的用力推了推他的臂膀,一点反应也没有,四肢任其摆布。她心里“咚”的一下,他走了,在心里默念到。此时房间已经围了好多老人,有的用手比划着、有的吐露着一般人听不太清的话语,不管怎样他们都传达了同一个信息,那就是:汤友亮死了。

她有些不敢相信,愣愣地站在走廊上。她的脑海里一遍一遍回放着汤友亮认真干活、不开心时拉着脸的情景,而今天却毫无征兆的走了,她不甘心。想到这里她伸手在他身上仔细检查,意外的发现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呼吸,于是便迅速拨通了龙滩村村医张道海的电话,请他立即赶过来全力救治。

经过村医的及时抢救和后期张明兰的精心照料,一周后汤友亮老人便恢复了健康。“要不是你,我的骨头都不知道是什么样了……”如今66岁的汤友亮老人用着极朴实的、简单的话语表达着他对张明兰的感激。

 “看着老人们能健健康康的、和睦的相处、生活,我想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这是张明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甘当院民的女儿

“别看他们不是聋就是哑,其实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张明兰喃喃地说。

在与院民9年的朝夕相处中,张明兰无微不至地关怀,似春风化雨,温暖着老人们的心。潜移默化中,张明兰已然成为天宝乡福利院115位老人共同的女儿。

2009年 3月当时已83岁高龄的李周芝老人因中风,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此期间张明兰每天总是喂饭喂水,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给予全方位照料,有时饭菜不合她的胃口,张明兰还亲自下厨为她熬粥。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张明兰就找来其他老人一起帮忙把她抬到室外晒太阳,给她按摩、梳头,整理衣物。2010年6月老人去世前拉着她的手说:“女儿,这辈子遇到你这个娃,值!下辈子我来当你的女儿好好伺候你”。

黄文莲是院里较明白的老人,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常说:“我们有张明兰这样的院长是我们的福气,我们一生无儿无女,张院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可能亲生儿女都不见得能做到。”

今天哪位老人有什么头疼脑热,该吃什么药,它的状态怎么样,张明兰都了如指掌。在她的衣兜里时常都有一个小册子,里面记录了每天各位老人的情况,9年来,从未间断。也正是这样的细心工作,她才能给老人们最好的、最需要的、最贴心的照顾。

尽管这样,院里打架吵闹、指着张明兰鼻子骂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她从来没有因此而对某位老人不好,也从不跟他们计较,在她心里他们就像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她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无端地谩骂。每当闲下来的时候她总会思前想后,想方设法地完善工作方式方法,遇到打架闹事的总是冲在前面调解,对那些能听懂话的就对其进行说教,什么都不懂的就用他们习惯的、能懂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于那些爱吵闹的她总是抱着一颗包容之心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用真心、真情、真爱去感化他们。

慢慢地那些无心地谩骂不再有,凡打架闹事时,无论是谁?只要她一赶去,不用说话,打架人立即停止。借她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就好像是他们的团长,我们就是一个‘团’。”“就从这些事情,我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守护他们,他们不能没有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张明兰平静地说。

舍小家为大家 只因放不下

张明兰在到福利院工作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过着四口之家的生活。那时她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学习成绩优异,每次开家长会时总是很骄傲。

但自从2003年7月张明兰到福利院工作,这些平静似乎都打破了,丈夫明平在家扮演着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家中还有一个六旬老母亲,家庭负担不自觉的压到了丈夫一个人身上。

现在儿子已经上了高中,从小一直成绩优异的他今年却直线下降,对于孩子的状况张明兰觉得有些愧疚,一家人都在外面奔波没有给儿子家庭上的关怀与温暖,十几岁的孩子没人贴心贴己的过问,而自己却只能在大山里眼睁睁的看着儿子慢慢下滑。

“有人说我生儿不养儿,但我从来没有后悔,我觉得那115位老人比我的儿子更需要我,我知道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不能没有我,我也放不下他们,我觉得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哪怕我的儿子可能以后会埋怨我,但我无怨无悔……”

作者手记:怀着一颗超常的耐心,去容纳一切的宽容之心;以一颗荣辱不惊的平常心,用心、用情关心和照顾每一位老人。张明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忘我的奉献精神,真实地展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事迹。张明兰的善举不仅仅在大山深处为老人撑起了半边天,更多地是为老人们的内心注入了新的天地和活力。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