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产业 > 产业动态 > 详情正文

《竹溪问“菇”》系列之二:“菇”问何方?

 来源:老家网    

 8日下午,记者前往蒋家堰镇新生村香菇种养基地。远远就看到香菇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农户的院坝里。记者弯腰走进棚内,在一字排开的菌棒上,鲜嫩的香菇破棒而出,长势喜人。据介绍,这是该村四组贫困户卢彬发展的香菇大棚。眼下天气回暖,阳光充沛,正是香菇采收的大好时机,他家变得分外忙碌。棚内,妻子麻利地从菌棒上挑大个的香菇采摘,不到10分钟,就盛满了一个大筐。棚外,其母亲和岳母坐在小凳上,娴熟地分拣等级、剪掉根尾。院子的另一侧,烘干机正烘烤着鲜菇,烘干后即可出售。

640.webp (8)

据了解,卢彬高度近视、身体差,家中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3个小孩,家庭十分贫困。在镇村的扶持下,他自去年11月份开始种植香菇,共5棚3000棒。目前已收两茬。第一茬处于寒冬,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极利于香菇生长,香菇质量高、品相好,裕鑫公司以40元/斤的价格当场收购了全部香菇,卖了8000多元。第二茬正在收,预计最少可卖6000多元。其妻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菌棒的生命周期按半年计算,一棒可收4茬。她目前收2茬收入14000元左右,加上接下来的2茬,预计总收入28000元左右。

640.webp (9)

图为贫困户正在采收香菇


离开卢彬家,记者又来到新生村五组贫困户刘俊飞的菇棚。他这几天也格外忙,管、采、分、剪、烘,每个环节他都要兼顾。据介绍,他于去年11月中旬种了10棚6000棒,去年底第一茬采收了近400斤,卖了12000多元,第二茬正在采摘和紧张的烘烤中。在他看来,种菇和种庄稼也有相通之处,择苗管理很关键。拿一个菌棒来说,出得密、出得多不一定是好事情,密了挤在一起,不仅菇小,且菇形不圆润,品质不高自然也卖不了好价钱。“一个菌棒最多不能超过25个”、“种香菇必须要人勤快、心细,什么时候该掰、什么时候该采都必须掌握好时机。”谈起种香菇,刘俊飞如数家珍,俨然也是一个种植能手了。

640.webp (10)

据悉,为发展香菇产业,蒋家堰镇制定香菇产业扶持办法,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培训,统一建设香菇大棚,对贫困户实行大棚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付租金的模式,分户提供贴息贷款购买菌棒的方法,鼓励贫困户参与香菇生产,吸纳16户贫困户发展袋料香菇,截至目前共建设菌棚70个,投放菌棒42000个。

新生村只是全县香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连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积极主动组织群众,克难攻坚,把香菇产业发展当作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强大势头。

640.webp (11)

图为香菇烘烤前的悉心修剪


水坪镇通过“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目前,已培育发展德程、旭瑞两家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镇党委、政府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奖扶相关政策,支持合作社兴建基地、车间、冷库、棚架、基础设施等。对自愿发展香菇产业的贫困户,每户发展3000棒左右,每棒给予2元的奖扶,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价提供菌棒、高于市场价收购香菇;对有意愿发展但自身无劳力种植、管护的贫困户,每户奖扶3000棒,每棒给予2元的奖扶,采取贫困户本人或合作社指派专人代种,利润由贫困户和代种人协商支配。在镇、村、合作社大力组织和宣传下,目前水坪街村食用菌基地面积达到100亩,辐射水坪街、杜家沟、洞子沟等3个村,共带动贫困户63户。一期已种植11万棒,烘干、制棒、冷库车间正在建设中。二期规划种植25万棒,带动贫困户100户左右,预期贫困户每户增收1.8万元左右。

丰溪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扶贫多样化模式,实现了种、产、销于一体,合作社与农户“双向共赢”的目标。年可生产袋料香菇200万筒,预计销售收入1500万元。基地每天务工人员在20-80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80-100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60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等增加收入。

汇湾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镇已有2家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菌棒培育基地和车间面积达150亩。预计到今年底,香菇种植总量达到50万棒以上。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