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消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老家 > 邻居消息 > 详情正文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产业兴村⑪良种配良法 土豆变“金豆”——看塘坪村如何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来源:老家网    

塘坪村土豆种植繁育基地(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吴可新 曾雨 报道:11月初,一场秋雨过后,竹溪县泉溪镇塘坪村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在濛濛细雨中,记者一行前往塘坪村,探寻该村是如何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

地里刨出“金果果”

“塘坪村海拔1100余米,非常适宜土豆种植和种子繁育。”刚步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家春就向记者介绍起当地土豆的特色:“我们村的土豆个大味美、软糯香甜、营养丰富……”

在塘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土豆。早在1978年,省农业主管部门就在这里成立土豆研究示范点,先后选育出大量优良品种并推向全国。

塘坪村出产的高山土豆畅销全国,成为当地一项特色支柱产业。“今年村里的土豆根本不愁卖,甚至供不应求。”杨家春激动地说,竹溪县城一位客户一口气要30吨土豆,但村里的采收能力有限,只能采多少供多少。

土豆销路畅,村民得实惠。“我们村260多户村民,平均每户种植土豆2亩,亩产达3000斤,户均增收七八千元。”杨家春告诉记者,7月份是村里土豆采摘的旺季,村民们提前过了一个“丰收节”。

不仅如此,塘坪村级运营管理公司——湖北省薯山行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36亩标准化高山土豆良种繁育基地,村民们到基地务工,每天有近200元的收入。

现年64岁的三组村民周必成,是当地有名的土豆种植大户,靠种植土豆不仅脱了贫,还供出两名大学生。他对土豆饱含深情,还自编了“土豆歌”:“大土豆小土豆,一年四季吃不够;土豆丝土豆片,包饺子都用土豆馅……”

掌握良种“芯片”

百姓日子过得美,振兴步子迈得稳。塘坪村如何靠高山土豆蹚出了致富路?

“除了有种植土豆的地理优势,种子也是关键所在。”泉溪镇副镇长柏忠伟说。

据柏忠伟介绍,土豆易染病、品种退化快,此前,泉溪镇多个村庄的土豆种子,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内蒙古、山西等地引进,种子带病,导致病害加重,产量呈下降趋势。

“如不实施种子培育,泉溪高山土豆的品牌会丢失,口碑会受损。”泉溪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尹宁详的话直指要害。

了解这一情况后,从2017年起,泉溪镇党委政府决定以“做优品质、创树品牌、富民强镇”为目标,全力打造秦巴山富锌土豆良种繁育基地。镇党委负责人带队,先后多次到华中农业大学咨询、洽谈,最终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宋波涛等科研单位和专家的支持。

2022年,泉溪镇投资400万元,采取“华中农业大学的种源和技术、合作社统筹管理、基地示范种植、农户共同参与”的方式,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富锌高山土豆良种繁育基地,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13个原种进行繁育,最终筛选并保留5个优质原种。

“有收无收靠良种,收多收少靠良法。有了良种基地后,我们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更有底气。”站在塘坪村66亩集中连片的富锌高山土豆良种繁育基地旁,柏忠伟说:“以塘坪村为起点,泉溪镇的富锌高山土豆种植已经扩展至8个村。”

“链”起产业融合梦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当前,塘坪村在积极探索发展土豆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该村把一些小土豆或残次品,深加工为土豆面条、土豆粉条、土豆干、土豆淀粉等产品进行销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土豆种(品种繁育)——土豆花(观赏)——土豆(原产品)——系列产品(深加工)多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链模式。

“今年6月,泉溪土豆通过有机认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泉溪镇党委负责人表示,该镇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土豆加工企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使土豆变成群众致富的“金豆”。

记者手记

做好“土特产”文章

立足本地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土豆产业;从种源繁育到土豆销售,再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塘坪村紧紧抓住特色产业,积极延链、强链、补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产业振兴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个“土”,正是要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当前我市正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希望塘坪村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的经验能给各地带来一些启示。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