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消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老家 > 邻居消息 > 详情正文

乡村振兴故事 | 陈世和的“茶经”

 来源:老家网    

陈世和采摘春茶。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张华魁 通讯员 王俊 记者 段吉雄

品木沟,竹山县宝丰镇车家沟村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山沟,沟垴围合成山,村里人又称其为品木山。山脚一栋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房,房顶“品木山茶业”5个茶绿色大字十分醒目。

品木山茶业是陈世和的家庭产业。今年54岁的他,半辈子都在茶场工作,练就了一双巧手,擅长手工制茶,多次在各级各类制茶赛事中获得好名次。2017年4月,陈世和带着儿子陈钊承包品木沟基本荒废的数百亩茶园,钻研《茶经》,精心抚育,认真经营。经多年努力,“品木山茶业”的名气逐渐响亮。暮春时节,记者一行走进品木山,听老陈讲他的“茶经”故事。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的《茶经》指出,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佳,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陈世和于知天命之年起步创业,首先就是看好品木沟茶园的土壤由岩石充分风化而来,符合《茶经》“上者”的要求和描述。在茶园里,可以看到茶树下裸露出的基岩,俗称“面石”,用力一掰即碎。

周边山头是原生林群落,茶园里不仅保留不少香樟,还栽植了一些石楠、红梅,有一片茶园甚至在刺槐林中。太阳能杀虫灯和诱虫黄板必不可少,陈世和坚持自然防治、生物防治病虫害,施用饼肥,尽量保持天然状态。289.05亩茶园,于去年被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茶园”。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典型的文化符号。《茶经》中对茶叶的品质有着细致描述,这为陈世和制定鲜叶采摘标准提供了参考。

陈世和对鲜叶的采摘标准有些“严苛”:颜色一样、大小一样、肥瘦一样、轻重一样。

“采茶不能用力扯也不能掐,要轻轻地在茶树新梢上提手摘取芽叶。芽叶在手中不可紧捏,要及时放置到茶篮中,否则会变质。”在茶园里,记者只见陈世和双手不停地在茶树芽叶上翻飞,又快又准地采下饱满壮实的芽叶。“如果用指甲把茶芽掐下来,茶叶受损面比较大,会产生氧化,茶根就会变黑。”陈世和说。

“老陈收芽子时要求严格,你恼火不?”记者问一采茶女工。

采茶女工右手五指聚拢,捏起一小撮茶芽说:“这一撮就值十五块钱,老陈也不容易!”

交鲜叶的窗口前排着长队,采茶工人埋头挑拣,不时将不符合“四个一样”标准的鲜叶丢到另外一个篮子里。

陈世和是个很讲究的制茶人。他的制茶车间里干净整洁,每个窗户都挂有窗帘、装有窗纱。

苍山翠崖,蜿蜒绵延,隐藏于茶林里的人们正在创作瑰意琦行的农耕叙事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心灵历史。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怎样才算会品鉴茶叶?《茶经》的独到见解,让陈世和深受启发。

喝茶,喝的是心绪,品的是灵性。这种情致,只有在农耕文明的母体里才能孕育。

春茶开园以来,陈世和邀请几位专家,分别从手工炒制和机制的茶叶中取样编号,开始“盲评”。

“1号茶样茶汤色泽明亮,香气比较低,应是杀青平均温度略低,香气还没有很好激发出来……”

“2号茶样条索紧细圆直,香高味浓,汤色是标准的‘绿豆汤’色,色泽不如1号明亮……”

“3号茶样显毫,外观不及2号好看,滋味鲜醇,汤色介于1号、2号茶样之间……”

茶叶的色、香、味、形是个辩证统一体,陈世和说,自己做了22年茶,很难同时将色、香、味、形做到最佳。

茶玉润雅厚、碧叶金汤,更是一种哲学、一种道。陈世和认为,茶是饮品,亦各有味道,有人看重颜色,有人偏好香气,有人注重滋味,有人爱其外形。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精准推荐一款合适的茶,就显得尤为重要。

陈世和手工炒制的“老火香”茶别有滋味,以香高持久、“不晕车”(注:俗语评价,指经摇晃汤色变化不明显)闻名,素得十堰、襄阳等地不少茶友钟爱,他也乐得熬更守夜手工制茶。

一片树叶,它走过漫长的旅程,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陈世和表示,“品木山茶业”首批获授权使用“武当山茶”商标。他不盲目扩张,坚持质量第一,开发限量版产品,力争为“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增光添彩。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