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民居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风情 > 老家民俗 > 老家民居 > 详情正文

竹溪席家大院

 来源:来源:十堰晚报    

20121231163836971.jpg

甬道

20121231163857948.jpg

偏门

    鄂西北古代民居席家大院,位于竹溪县水坪镇洛家河村麻河塘。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沧桑中犹见当年恢宏气势,四檐高挑,门窗连环花雕。现存的席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地主庄院的建筑,依山傍水,其总体设计,犹如一个平放的金元宝,体现了厚重、气派、对称的古民居特点。席家大院,是鄂西北秦巴山区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建筑遗存。更有传说,赋予席家大院和鸳鸯池浓郁的传奇色彩。 

    席家大院三百年前的崛起 

    清乾隆年间,湖南某地席家财主,可能因仇家寻仇或遇兵匪,兄弟三人携带当家财物,连夜出逃,漂泊数千里,终于来到鄂西北。路过一马平川的三堰坝,见清水河蜿蜒而下,随溯流而上。愈走愈奇,距城30余里,山重水复,景色愈美,过麻河塘,山势渐宽,一畴良田,碧波生浪。 

    兄弟三人心生喜悦。走过平川,山门欲锁,乃竹溪著名景点:青狮白象、犀牛望月。复前行数十步,山势逶迤,河水潺潺。前面有几户土著山民,这就是鸳鸯池。兄弟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后一人返回老家,一人到四川,只有一人于斯定居繁衍。

    鸳鸯池,有两眼池塘,荷叶田田,鸳鸯池由此得名。鸳鸯池旁边有一脊山梁,两边平畴,宛如一尾鱼脊。后一风水先生识得此地,谓鲤鱼跳龙门,是一方宝地。 

    若干年后,席家已是富甲一方。置买田地,把土地当做根本的财富和永久的基业。从枫响沟,沿河青石铺路,路上毛驴、黄牛,蹄声得得,都是给席家缴租的车马。麻河塘上下良田沃野,尽归席家,席家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在鸳鸯池旁边大兴土木,建造席家大院,双砌石柱门楼,细纹雕花,灰墙翘檐,回廊雕花,两进式大院,又连一个偌大的四合院,彰显一个封建地主的奢华与繁盛。 

    走进席家大院秦巴古代的民居 

    初秋的一天,未及中午,我们就到了洛河的麻河塘。在拐过十几个蜿蜒崎岖的弯道后,席家大院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 

    席家大院依山而建,整个院子坐落在一丈见方的石岸之上,石岸之下是条弯弯的山路,路旁就是鸳鸯池。席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地主庄院的建筑,依山傍水,其总体设计,犹如一个平放的金元宝,体现了厚重、气派、对称的古民居特点,当然也体现了屋主聚财、守家的梦想。 

    沿路而上是席家大院东边的侧门——一道石门,进石门,走过甬道,前面是一个院坝,靠右手是一排房子。几道石窗,石窗过后是一道墙垣式大门,门下有几级长条石阶,看位置当是正门无疑,但远不如大院东边的石门精雕细刻和气派。整个大门含在墙中,与墙成为一体。明末清初之际,为逃避战乱,大量的两湖及江西居民迁入,带有异地风格也不足为怪。 

    大门右侧是影壁,就是一堵砖墙,顶上做筒瓦屋檐,屋脊平坦而长,屋檐高挑,宛如龙头昂视。影壁正面的屋檐绘有人物故事的中国画,线条丰富,栩栩如生,历久弥新。这种影壁与大门檐口成90度,致使大门向里退进一些。这样门前可以有空地,供车、轿回转。影壁使大门显得更加庄重气派。 

    大门进去是一个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门内是两房横屋,200年前还有精美的木门,门楼上的门环犹在。四合院的天井全是青石板扣成,两边厢房与门楼地基相平,穿过天井上几步石阶就是中间正房,大概是席家当家人起居之所。四合院内房屋均为木架结构。 

    窗户是石窗,不大,可能是便于防盗,但却是我们这一带明清时期石窗的精品。聚人物、动物、植物、符图为一体,长方形。有铜钱、菱形、莲花等镂空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历经几百年而精美如新。

20121231163918517.jpg

壁画

    席家大院的明清民居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表达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门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部分,门面的装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文化理念及伦理道德思想,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对象。席家大院的门具有明显的明清特色。石料为门,内为木架结构,外附侧屋庭院。明式住宅大门大多设在侧面,清式大门则改置当中,而席家大院则融合了明清特点。大院东边,沿路而上是一道石门,按其考究与雕刻,当是一道大门。门楣一方石梁,是四个珍奇怪兽,两边各二,中间是一个物什,两角各有鸟、人、兽,石门枋、石门墩且各有雕花。门后有两个石洞,是用来关门后杠门所用。门旁是相对独立的四五间屋子,大概是看门护院的住所。进去一甬道,大青石板扣路,显得有些仄逼,又有几分不像是正门。 

    我们在大院遇到一位席氏后人,说原来西头也与东面建筑一样,可能是为了从西头上来方便,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西头的房屋竟没了。我想原该如此,这样就与东面形成对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这样才能体现席家大院厚重、气派、对称的风格。 

    在我们的臆想中,西边也有跟东边一样的院落,石料为门,连环雕花,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美对称式大宅院,应该是鄂西北秦巴山区古代民居的蓝本。 

    鸳鸯池的神奇传说 

    席家大院的主人为固永世的繁盛,又延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告诉他,席家大院门前是鲤鱼跳龙门的风水宝地,所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人犹信斯言,山珍海味,玉盘珍馐,美食侍奉,为求一美穴。风水行有规定,一般不能给人看得真地,否则要双目失明。席家当家人把风水先生像祖宗一样供奉,并许诺:只要相得美地,定当养老,保其富贵一生。风水先生踏遍洛河山水,终于在天池垭相得美穴,遂双目失明。席家暗喜,认为找到美穴,就把风水先生侍奉了一年。中国古代地主,从原始资本积累,到置田买地,期间盘剥渔利,无不为富不仁。席家怎么容得一个年富力强、正值壮年的瞎子?岂能把他像老祖宗一样侍奉一生?风水先生的坦诚换来的将是无尽的黑暗与悔恨。第二年,席家将风水先生赶到磨坊,终日推着沉沉的石磨。 

    风水先生的徒弟访师到此,听说师傅不幸的遭遇,暗地里接近师傅。风水先生面授机宜,徒弟遂以风水先生的身份出现在席家大院,说大院前是一方风水宝地,是鲤鱼跳龙门,可惜没有龙门,要在鸳鸯池与鲤鱼之间砌一道石坎,方可应验鲤鱼跳龙门。徒弟亲眼看见一方不高不矮的石岸砌成,才偷偷地把师父带出席家大院,远走他乡。 

    风水学认为,地气是运动的,是活的。由于鸳鸯池与鲤鱼之间的一道石岸,龙门太高,鲤鱼跳不过去,成了无水之鱼,所以席家走过了他的鼎盛时期,盛极而衰。大概在清末年间,席家大院的兴盛史就画上了句号。 

    鸳鸯池的传说给席家大院抹上神秘的色彩,风水文化提供了先民们无限想象的天地。其实这个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还在于故事本身的讽喻意义。惩恶扬善,知恩图报,鞭挞为富不仁,是中华文化重要内核之一,故事本身就是彰显这种民族文化。 

    无论风水如何,作为封建地主家族史的见证——席家大院,它的崩溃与湮灭是历史的必然。无论席家大院的结局如何,鸳鸯池的传说,必将口耳相传,在后世流传。

    不该遗落的秦巴明珠 

    这次探访席家大院,甬道内一片狼藉,牛粪牛草遍地,臭气扑鼻。夕阳晚照,我们从席家大院西头走过,回望秋树苍翠掩映下的院落,颓垣断壁,萧索破败,令人唏嘘不已。我不是为一个家族或封建地主的消亡唱挽歌的人,毕竟席家大院的建筑凝聚了当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是鄂西北秦巴山区古代民居较为完整的为数不多的版本,在沟堰池塘旁大兴农家乐的今天,不该让这块风水宝地如此湮灭,何况鸳鸯池还有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呢?

       作者:孟正圣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