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民居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风情 > 老家民俗 > 老家民居 > 详情正文

竹溪西关老街

 来源:老家网    

  县城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首任知县曾熙完成,迄今已有600多年。西关老街俗称西关,它北靠五峰山,南临竹溪河,房屋沿河而建,街长1910米,宽5至7米,县城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西关老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关老街南临清清竹溪河水,北靠葱葱五峰山峦,沿五峰山发源三条小溪,北南流向,横切老街注入竹溪河,每条小溪上都架有一座小木桥。它们分别是永兴桥(今二完小西首),望川桥(今老水电公司处),西城桥(今县农科所处,建于明崇祯二年1634年),加之横跨竹溪河的方义桥(今高桥,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长达5华里(起于西城门、止于农科所之上的石灰窑)的西关街上,竟有大小四座桥梁,小桥流水,其风光很有点象北宗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故明、清之际的西关街有“五里四桥成一景”的说法。


IMG_0102.jpg

   
  古老剧种“山二黄”艺术的发祥地。“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属汉剧的一个支派,《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对其就有记载。据竹溪山二黄老艺人童觉平先生追忆,童家原籍黄州府,于清乾隆中叶逃难至竹溪定居。黄州府人都善唱山二黄,童家自不例外,定居竹溪后,常在座落于西关街的黄州馆内“座万字”(清唱山二黄),沿袭多年就形成了“万字班”。民国年间又发展成为“三益社”,尔后就开始挂衣登台演出,并产生了轰动城关内外的效果。其后又与新成立的“竹溪新剧社”对垒同演“山二黄”的一些传统剧目,持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文化园地平添了一朵耀眼夺目的艺术奇葩。今天你若在西关街上走一走,听人们用融合了秦腔、汉调和巴音韵味的竹溪方言哼唱“山二黄”时,外地人还真有点难辨地之南北呢!   
  有为竹溪县培养了大量士林学子,成立于清乾隆二十年(1775)的竹溪第二大学府——五峰山书院。书院落座于西关街上,是由居住于西关街的贡生(清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之毕业生)谌祖琏、谌祖敖兄弟俩“捐西关房屋作书院,独任修建而成”的,由此可见,西关街历史文化之厚重。 

  
“西关老街”建筑风格巧夺天工  


  明清时期的西关街上古桥城楼鳞次栉比,寺观会馆林立。出西城门依次建有龙王庙,关帝庙(城关镇政府原驻地旧址)、财神庙(原镇办企业驻地),五峰山书院(分水岭下今食品一厂驻地),黄州馆(分水岭上,后作露天影院),湖南馆(分水岭上,后城关粮油第二门市部)、西寺庙(又称弥陀寺,今二完小所在地),河南馆(今二完小东端,后作民居,今作福利院),火神庙(老水电公司处),西屏门城楼(方义桥下,后拆除),甘露寺(今县农业科研所所在地)。可惜的是这些独具民族风格和宗教文化的古建筑因人为破坏,多数已毁,仅黄州、湖南两馆尚有旧房尚在。湖南馆外墙的青砖上,经烧制而成的“湖南”两字,至今清晰可见。这些会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各具地方特色,砖木结构,青砖铺地,屋廊式建筑。房屋高大宽敞明亮,用材考究,布局合理。馆内设有大庭院,铺设石板,可容纳300-500人,前有戏楼,供演戏和宴会之用。其建筑兽脊飞檐,饰以彩壁,确为当时建筑之精品。古西屏门城楼高大雄伟,古方义桥石质木栏,其它三小桥全系木质,限于原貌不存无法一一述及。 


IMG_0100.jpg

  
  西关街道两边的民居古建筑则更具特色,至今尚保留着明清风格。从街面上看去,房屋建筑款式基本一致,青砖檩椽黑瓦。三间一户,中间大门,左右各开一扇窗户,门面多用铺门板装成。若进入大门,里面如胡同一样,依次又有四五道门之多,简直又是一番天地。其建筑格式多异,但主要的有两种,一是“一进五重连三四天井”,一种是“一进三重连五重天井”。这些民居沿用民间工艺和技巧,用材考究、作工精细,均具相当水平。   
  明清之际,整个西关街面全系青色石板和卵石铺就,边际之处时不时还长出一些青苔和灌木,古朴之味油然而生,狭窄悠长的西关街显得格外幽远深邃。过去这里店铺作坊栉比相连,街道狭窄弯曲,街面铺石板或卵石,或一日一市,或三五日一集。

   
  “西关老街”至今还存留着明清时期的商贾遗风 

  
  西关街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沿街两边商铺货栈鳞次栉比,手工作坊对面相望。百货日杂,字画装裱,古玩瓷器,打铁冶铜,铸银浇锡,钉碗补锅,理发修钟,缝纫洗涤等店铺应有尽有。古县志所载城关地区的六个集市,就有两个处在西关街,一个是西关市,一个是管家巷市,一在西城门外,一在方义桥下。   
  坐落在西关街上的湖南馆、河南馆和黄州馆,既是移民同乡会馆,也是商会会馆。它们为各地商人交流商务信息,进行贸易交涉,提供场地及食宿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商务功能更胜于其它功能。   
  清同治末年,西关街上还有一家被称为“西当”的当铺,名号为“高合顺”,由杨兰洲(清咸丰末年人)管账经营,开展抵押物资放账营利业务。始于清宣统年间的竹溪城内的最大钱铺,名为“复兴恒”的钱铺,也坐落在西关街上。该钱铺由商号兼备的殷实富户徐姓人家经营,从事兑换银钱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俗称“升水”)来获取利润。

  

西关街..jpg

 
  上个世纪70年代,城关地区每年都要举行物资交流大会,而长达五华里的西关街上则全是人流和物流,甚至连西关街外河沿的沙洲上也成了交易场地。据统计来自三省六县与会交易者竟日逾万人,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