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洞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丰溪镇 > 朝阳洞 > 详情正文

探秘朝阳洞

 来源:老家网    

为了一探究竟   我们在探密路上

带着满脑的疑问,带着一窥朝阳宫原形的目的,探险队一行8人驱车向朝阳宫挺进。朝阳宫山下名叫朝阳洞村,全村123户、474人,村民主要种植烤烟和药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5400元,在当地山村农民收入排名中名列前茅。在朝阳洞山沟一条简易的机耕道两旁,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户人家。经座谈才了解到,这些村民大都是当年贺氏家族佃户们的子孙,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多数都在省道边或丰溪集镇建起了楼房。现在住在这里有的是为了方便土地耕种,有的是故土难离。队员们看到这些村民劳作并快乐着,心里也油然而生一遍舒畅。


图片6.png

朝阳宫下农户

在山下,我们已经能够仰视朝阳宫全貌,那山势、那气魄,仅能用雄伟二字来概括。在队长兰宪云的督促下,我们开始向山上爬涉。最初还有一条毛毛小路,数百米后,便没有了路,好在向导杨洪胜很给力。他手持弯刀,披荆斩棘,硬是开出一条直上朝阳宫的探险之“路”。

近百年来,因少有人迹,朝阳宫下植被丰富,仅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我们就遇到有榉木、榧树、毛棶、水青树、穗花杉、山毛榉、刺楸、香果树等十数种。密林中随处可见党参、川贝母、淫羊霍、黄姜等药材。在一株治疗糖尿病特效药黄精的根部,队员随手将腐殖质土一刨,一串难得一见的黄精便展现在大家面前。难怪专家学者称丰溪为“植物宝库”、“药都”。

图片7.png

巧遇珍惜药材黄精

面对曾经辉煌的宫殿遗址  我们肃立了

在直上朝阳宫的“路”上,我们攀缘了千米有余,来到一块10米见方的平地,四周石基砌垒整齐坚固。听向导讲,这便是朝阳宫前哨碉楼遗址。回首一望,碉楼地处朝阳宫下一山梁,视野开阔,山下5公里范围一览无余。紧邻碉楼背后,便是一道断断续续的城墙,墙高10米,逢沟壑之地20-30米不等。城墙上宽2米,墙体垒砌粗糙,因人为或自然原因垮塌严重,总长约1.5公里。 

在第一道城墙上我们稍事小憩后,便向第二道城墙攀爬。第一道城墙与第二道城墙陡坡距离约百米,平面距离也就三、五十米。来到第二道城墙,首先进入一道城门,城门有石制门柱、门坎、门墩和拱形门顶。门墩上有圆形门隼、 门柱上有长方形门栓,门首上隶书阳刻“朝阳宫”三字还清晰可见。第二道城墙砌工精细,平均墙高10米左右,在低洼、平缓之地达20-30米不等。城墙上宽2米左右,长约1.5公里,其城墙保存相对比较完整。进入二道城墙后,虽长满杂草、杂灌和树木,但顺墙石板铺就一条约2米宽的道路仍清晰可见。第二道城墙内5-30米不等处便是骤然挺立的悬崖峭壁。悬崖下,留存有石砌房基、土墙残垣,更多的是当初支撑吊脚楼的木柱石隼、峭壁上到处可见天然溶洞洞口,石壁上布满人工凿制的大大小小方孔。这些方孔有的是当初“半边街”吊脚楼的支点,有的是连接峭壁上各个洞口栈道的枕木孔。总计方孔数量约在千个以上,最高处可达百米有余。石壁上随处可见人工凿出的石梯台阶,有的保存完整,有的毁损严重。纵观整个朝阳宫的布局态势,不难想象,在800年前的施工工具、施工条件限制下,建造一座气势如此恢宏的朝阳宫,需要多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呀!难免从内心深处对前人肃然起敬。

探密古洞 洞洞涉险

探险队员们齐排排地坐在百米悬崖下休息,给身体补充食物和水分。待大家缓过劲后,我们便向今天终极目标挺进——进洞探密。


图片8.png

洞内神龛

首先,我们走进了几个容易进出的洞口。根据前人留下的痕迹和位置,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屯兵洞和仓储洞(米洞子)。在屯兵洞内,我们看到了从石岩上凿刻出的灶台。在头领住的洞内,我们看到了凿出的神龛。兵们的住洞有嘹望孔。在仓储洞内,建有数层重叠仓库和良好的防水层。山崖根部有一个很小的洞口,向导说这是“狗爬洞”。从洞口观察,溶洞斜下延伸,仅容一人爬行进入。笔者手持射灯,爬行潜入。爬行十多米后人可直立,20米处一支洞垂直向下,射灯所及深不见底。主洞继续斜下,50米后,进入一石室。石室不等边约10米方形,高20多米,石室内有腐朽的木板等物。进石室后看到三方三个大小和外观都大致相似的洞口,回身一看刚进入的洞口也与其它三个洞口相似。回忆进入的路径一直斜下,但转过几个弯道,在石室内已辨不清方向。因孤身一人顿时毛骨悚然,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迷魂洞”。凭着多年溶洞探险经验,牢牢把住进室洞口,对其它三个洞口再不敢窥探,慌忙原路爬出“狗爬洞”。

从崖根举首仰望,50米高石壁上有一溶洞。洞口石块砌墙,有石门石窗。在向导的带领下,笔者一行三人,倚靠岩壁生长的小树,攀上10米高的巨石石台。石台斜上20米,有人工凿出的石阶。石阶不规则,宽5-10公分,阶距50-100公分不等。石壁上布满人工凿出的方形石孔,观布局,当初有栈道、有护栏。进入洞口石门后,突然感到要将人吸入,使人难以伫立,这就是风洞子。进洞约20米,在溶洞拐弯处,一纵一横石头垒砌两座坟墓。笔者深感打扰了逝者的清静,慌忙双手合计默默的祷告。向导见笔者虔诚,也忙合计礼拜。为了内心的一份尊重,笔者在洞内再也不敢按下相机的快门。洞内到处可见青花瓷残片,随手捡拾一块大的瓷碗残片,见碗型硕大,白瓷透青,像煮熟的鸭蛋清一样映出玉的光泽,碗壁、碗底胎质细腻,厚薄均匀呈半透明状,碗足内敛,所绘青花渗入瓷内,古拙厚重色晕自然,有别于现代化学青花颜料,碗底有三个支点烧制痕迹。转弯后的风洞子继续斜上,耳边不断响着“呼呼”风声。斜上约70米后来到出口,发现出口正在一伸出的悬崖上,崖下悬空百米有余。在返回的途中,笔者在两坟墓四周仔细寻觅,妄想找到一点逝者身份的痕迹。向导说:别找了,什么也不会找到,下去后我再告诉你。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