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工艺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风情 > 老家文化 > 老家工艺 > 详情正文

桃源"干打垒"起源

 来源:老家网    

彭朝新 陈振荣) 桃源乡土地广袤,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自然国心“鸡心岭”、桃花源、境内保存完好的秦巴古盐道融入一乡。桃源乡与陕西省镇坪县、重庆巫溪县为邻,有“上了鸡心岭,一脚踏三省”“朝秦暮楚”区位优势。是川、渝、陕、鄂地缘文化相互融合之地。

     干打垒土墙制作技艺,是桃源乡民间的一种夯土技艺,已有近百年历史。据老人传说和县考古验证,桃源乡干打垒土墙屋始建于清朝晚期,古时竹房三县群众用盐主要靠巫溪盐场供应,因交通不变,全靠人工肩挑背驼从巫溪途径桃源运到竹山官渡新码头,从水路运到竹山县城,供应竹房三县群众,从而建立古盐道,由于古盐道兴盛,大量川陕渝人迁入该地,人口增多,带来了地方经济繁荣,带来了能工巧匠,同时也带来了干打垒技艺,桃源人通过传承学得一手好工艺,从清末到90年代以前,全乡百姓包括乡直机关几乎都住的都是土墙屋。

 干打垒所用工具有墙板、牛子、舂杵棍、拍巴掌等,全部都是原生态木质结构,墙板由两块长2米、高33厘米、宽40厘米的厚木板构成,牛子2个、千字2个、扎子一个、挑土上板,墙筛以老硬杉木制作,外部略显粗糙,但内平整。墙板的一端为开放的,用硬杂木制成的"墙卡"支撑,成"H"形,非开放的一端以"墙针"固定。"墙针"为两根以榫头固定的模封,这样墙板能灵活拆卸。夯筑土墙的舂杵棍,用重实而不易开裂的杂木制作而成,重约5至10kg。杵棍两端一头大一头小,直径约8至10cm,中间部分削至适于手握为准,没有统一标准。长约与人等高。墙筛内填上虚土时用小头夯,待夯得差不多了再用大头夯平。大小拍板也是用杂木做成的,大拍板长约lm,小拍板长20cm,宽约7cm,都是圆把手,表面光滑。施工工艺简单易学,可以实现就地取材,这种材料拆除后可以重新使用,土墙屋有着冬暖夏凉的特点。

发掘这一传统技艺,不仅是对建筑史渊源繁衍生存与发展均有着极其生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促进十堰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图片1.png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