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沧村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桃源乡 > 瓦沧村 > 详情正文

桃源乡两河口村——武陵桃花源真源考证

 来源:老家网    

  1700多年前陶渊明老先生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因为人和文章的名气,惹得后来人围绕桃花源真源相争不下,有的说在湖北,有的说在湖南,还有人说在四川贵州云南,甚至还有其他地方。就是在湖北,也有人说在竹山,有人说在竹溪,申报的申报,注册的注册,先下手为强,生怕别人夺了去。其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源,只能是一处,不可能有几处。那么,这真源到底在哪里?在湖北省竹溪县桃源乡。

201092622441924.jpg

  初步考证如下:

  一、关于武陵真源的考证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上庸郡的武陵桃花源,不是别地方的桃花源。所以,要确定该桃花源的真正出处,就必须首先考证最古老的武陵真源。

  现在的竹山县、竹溪县地域,古为庸国属地。公元前661年楚灭庸,置上庸县,竹山、竹溪仍属上庸县(《辞海》上庸县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竹山、竹溪仍属上庸县,隶汉中郡。公元前206年,汉灭秦,沿袭郡县制,上庸县未动。公元前202年,也是汉高祖五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县,县城在今竹溪县东(《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陵县条,属汉中郡。东汉时又将武陵县入上庸,仍隶汉中郡(《后汉书·郡国志》)。公元227年,魏明帝复置武陵县,以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三国志·魏书》)。晋武帝代魏称帝建立晋时朝,武陵县仍属上庸郡,隶荆州(晋书《地理志》)。而陶渊明是东晋人,所写武陵人应指此上庸武陵县人。南朝宋,武陵属上庸郡。南朝齐,武陵仍属上庸郡。南朝梁,改武陵为新丰县。北朝西魏,复改新丰为上庸。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文帝时又改孔阳为上庸,属房陵郡,隶梁川(隋书《地理志》)。唐沿袭隋制,上庸县属房陵郡,隶山南东道(唐书《地理志》)。宋太祖时改上庸入竹山,直到明成化十二年,遂析竹山县的尹店社建县,以境内的竹溪河定县名为竹溪县,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证,桃花源所在地的竹溪县,即属古武陵真源。

  至于湖南和其他一些地方争武陵真源之名,强调只在已处和非他方虽有其原因,但不明起源的先后。为何如此说?不用笔者赘述,著名学者、教授张良皋先生所著《巴史别观》中“武陵何处觅真源”一节已说的很清楚。他指出,古武陵地区之所以名武陵,是因为横贯武陵地区的一条大河——堵河古称武陵水。他写道:“既有武陵水,本当有武陵山,但似乎被‘武当山’、‘房陵’之名所掩盖,因而史载不显,被黔湘鄂界山专擅‘武陵’之名。但象‘大庸县’连同县西的‘大庸溪’,史乘所纪,乃借自庸国。灃水又名‘武陵江’,分明也借自庸国的武陵水——堵河,又名庸水。”“北有上庸,南有下庸;北有庸水,武陵水,南有大庸溪、武陵江。联系到北有麋国、微阳,南有麋湖、微水;北有衡山,南也有衡山;祝融氏居北而祝融峰在南,这里显然有过相当规模的地名大专家,这一带的地名专家是在楚人南迁之前早已开始,最早应由于庸人的开拓。庸国作为祝融氏的老根据地,五帝时代就有高阳、高辛之入主中原,夏代有陆终六子环处中原,他们不会不往南发展,一直到湖广盆地中段边缘沼泽化了的地段。常德一带发现不少古城遗址,应是庸人劳绩。这是最早的庸人开拓,同时也必有地名搬家。第二批应是庸人逃楚。楚国兼并庸国,手段比较温和,所以多数庸人采取了合作态度,例如屈原所管辖的屈、景、昭三氏。屈原并不回避他是庸国的后裔,连楚王也乐于自称庸王,可见楚之兼并——庸国相当成功。但是不能说庸人一概拥护楚国,也必有一部分不甘服楚的庸人南迁,因而带来庸国文化,包括地名。第三批,也是最大一批,才是楚人逃秦。秦楚怨恨甚深,互相屠戮,必然惨烈。结局秦人得势,楚人只有深避逃死。武陵地区,北抵汉水,南抵乌江沅江,山高林密,正是避秦奥区。……武陵地区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东临湖广盆地,西濒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北临汉水,南沿乌江、 沅江,围成一座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汉高帝的‘职方’大臣有足够识力,看出地理自然,承认历史人文,精当地统名之曰‘武陵’”。他又写道:“武陵真源,不分南北,但若论先后,则较早的显然在北不在南。北面汉承秦制保留汉中郡和所属上庸县武陵县,是强调历史人文,而让地理自然退居次要。南称武陵郡是强调地理自然,隐含南面历史人文不如北面古老。沿堵河上,找到的是武陵真源,因为此河古名庸水、武陵水;沿水上溯,找到的也是武陵真源,因为水古名武陵江,上游还有大庸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堵河’不是一个现代名称,而是资格很老,‘堵’字的金文作‘   ’,在‘春秋郘钟’上出现,右面‘者’字是音符,左面  字是意符,在甲骨文中就是‘庸’字,堵河之名,包含着甲骨文时代的历史信息,至今留在竹山,南方未及搬去。再说,更明显的历史过程是楚所兼并的庸国在北,地名搬家只可能自北而南,断无逆行之理。……人们不免追向,那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人,究竟是汉中郡的武陵县人?还是南方的武陵郡人?回答肯定是汉中郡的武陵县人。武陵县之名,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仍存在,而且一直保留到南齐。从情理而言,汉中郡所辖的上庸地带正是秦楚交兵,反复争夺的地带,‘秦乱’深重。桃源人的先世避之唯恐不及,当然就近躲入深山。陶渊明的文章没有明说,但透露的信息是秦汉中郡的武陵县——而晋已立上庸郡,而武陵县属上庸郡,治今竹溪。陶渊明记渔人出桃花源之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郡下’,是上庸郡,就在竹山,很近,所以太守容易派人打探。(《巴史别观》第6063页)

从张良皋先生这些精准的论证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最古老的武陵真源在今竹溪竹山一带;第二,桃花源是在与上庸郡治所很近的武陵县内,即现今的竹溪县境内。


二、关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地域出产的考证

已考证桃花源在竹溪县境内,具体又在什么地方呢?笔者通过查阅地图和实地考察找到了这个地方____在桃源乡瓦沧两河口村。理由有五点:一则瓦沧河经武陵峡流入堵河,是堵河的一条支流,流程十多公里,且河道平坦,鱼丰水碧,渔人偶然顺河道进入桃花源是可能的。二则武陵峡一连五个窄峡,四道石门,曲扭拐弯,上河看不见出水,下河看不见来水,谷深峡暗,两岸皆是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崖顶林茂树密,峡谷深度封闭,外人不会轻易入峡。三则瓦沧大田坝,即桃花源故址处于深峡上端的山间盆地,地域开阔,肥田沃土,且四周都是高山:北有龙头寨山,西北有马龙槽山,西有大阳坡山,南有平峰岭和大圆梁山,东有龙门山和四方寨山,这些山海拔都在一千多米至两千多米,巍峨雄峻,且山上都是连绵数十公里的原始森林,山外还是山,偏僻荒芜,人迹罕至,是庸人避难的理想之地。四则桃花源故地物产丰富,一九七八年以前,出产的粮食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燕麦、黄豆、小豆、豌豆、蚕豆、洋芋、红薯等;出产的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油菜、菠菜、韭菜、台菜、荠菜、葱、蒜、南瓜、黄瓜、豆角、葫芦等;出产的动物主要有家猪、野猪、豪猪、獾、果子狸、家羊、岩羊、羚羊、香獐、青麂、黄麂、家鸡、野鸡、寿鸡、呱呱鸡、娃娃鸡、竹鸡、家犬、山彪、家猫、山猫、泉鱼、土鱼、桃花鱼、娃娃鱼、鳝鱼、鲫鱼、泥鳅等。还有老虎、豹子、黑熊等猛兽。水果干果也很多。虽然其中个别物种有可能是后来引进的,一千多年前不一定有这么齐全,但也足够桃花源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有如此富饶之地,当年庸之难民迁居此地后,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后辈人听着先辈人逃避秦乱的故事,又深感这里安泰祥和,当然不再外迁,于是“遂与外人间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五则瓦沧河出口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殊,不易被发现。瓦沧河与堵河交汇的地方,在竹山驴头山下的驴头峡,峡中有一长约一百多米的深潭(笔者1969年目测),而瓦沧河的出水口正好在这深潭里,河口水面正好与这深潭水面齐平,加之河口中间有一座名叫“中柱山”的山体挡住河道,所以从河口对面或乘船上下很难发现瓦沧河的出口,以为这里只是堵河的一个水潭。这也正是渔人面见上庸郡太守后,“太守即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之一。还有,渔人当时出峡后,虽然专意作了标记,但桃花源人很可能为了保持安宁,防止外界侵扰,暗中注意了他返回的情形,毁去了他作的标记,他自然难以找到原路。再有,渔人辞别桃花源人时,桃花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信守信用,刻意说找不到原路和入口,也有可能。

    总之,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地域物产的实地考察看,桃花源故址所在地是相当封闭的,也是相当秀美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能够对上号。即使有个别特征如对山口及入山口后距离的描写,与实地不太相符,也在情理之中,那陶渊明并没有亲自到桃花源去过,只是间接听人所说,难免所记难与实地百分百符合。


三、关于交通情况的考证

在东时代,由于地理环境和封闭意识的原因,桃花源人几乎没有与外界交通往来,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东边虽有堵河,可以乘船上下,瓦沧河(当时也可能叫“武陵溪”)在丰水季节也能行驰小舟,但桃花源人不愿与外界接触,也就没有乘船交往的记载。唯有距桃花源近二十公里处于原始森林中的圆梁古盐道,能“两通陕川,东通襄洛”(琦河古碑所记),但也没有桃源人交通的记录。只是听老辈人讲,桃花源西南边高山之上的圆梁古盐道上有一处很古老的杨家(也有说盐家)店子,在民国之前一千多年间有储盐生意,桃花源很可能有善于走险路的力夫从这里为桃源人背盐。古盐道存在一千多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当地人才改圆梁古盐道为河间大道,到清末民初又荒废了。除此之外,四周皆无路径,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抽调大批民工从悬岩峭壁上修筑了公路,桃花源故地才算名副其实有了交通。这也符合《桃花源记》所记。


四、关于桃花林的考证

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现在虽时隔一千好几百年,桃花源故地仍是处处桃花,延绵百里。不仅有家桃花、山桃花,还有漫山遍野的樱桃花。每到春天,争相怒放,使整个山间盆地处于花的世界。特别是野樱桃,当果实成熟时,不仅本地人一饱口福,还有成群结队的外地人翻山越岭前去采摘。这也算是古代桃花林繁衍至今的证据吧。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由来的角度,还是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域物产和交通情况的角度去考证,竹溪县桃源乡瓦沧才是武陵桃花源真源。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